关于二次再制造的话题
作为一个产业,二次再制造:很多人都走入了误区,诚然再制造的名词的出现和维修在现实的意义上有些是等同的,但是两者的检验标准是完全不同的。维修:通过维护和修理将已经丧失的功能部分或全部的恢复,在维修行业没有人担保整套部件或机组或整机的综合性能,属于就事论事形式。
二次再制造不同:通过第二次制造将部件、机组、或整机的部分或全部都经过检测,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完全的达到部件、机组或整机的全新的综合性能,完全等同于新机的性能指标。
典型的例子:液压泵的二次再制造和维修的概念。
对于液压泵的维修而言,比如泵的滑靴拔脱,维修的概念是将所有的拔脱的柱塞和滑靴总成全部更换,装配后进行再使用;二次再制造的做法不同:首先将泵的所有零件解体并检测,如果发现缸体柱塞孔超标理论上如果没有很成熟的工艺的话就必须采用全新的缸体,如果发现泵的先导(所谓提升器)有零件磨损或部分失效,按照再制造的原则必须全部返修、检测或直接更换,其结果,经过再制造的泵必须上台架做完整的出厂试验,任何指标必须满足“新泵”的所有要求,当然这个需要非常的经验和数据来支撑,因为工业化的产品还必须通过型式试验,作为液压泵而言高低温和寿命当然是不可或缺的最为紧要的参数之一。
但是,要在千奇百怪的二次再制造的液压泵中间按照“新泵”的概念做型式试验很明显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一方面二次再制造商必须有很好的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的检测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制造商对受损元件的评估能力(到什么程度该元件才不允许再装配)有相当精准的检测能力;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的情况是只有超级的液压元件制造商才有可能成为二次再制造的脊梁。
二次再制造:旧水换新瓶,不简单、不容易,有门槛、有高度。
和正在提倡的节约型社会相吻合,值得大力弘扬与发展 液压件的二次再制造值得推广
国内液压件价格虚高才会让大家觉得再制造有意义,其实修复的成本远大于新品,大家应当考虑风险成本。
比如A10V,在德国制造的成本也不会超过2000RMB.你觉得德国人会觉得修复划算吗?至于国内的售价完全是洋人和二鬼子定的。大家想想,一台泵会比一台普通的发动机还贵,可能吗? 补充一点,液压系统二次制造是需要前期的巨大投入的,包括设备投入及旧、坏液压元件的收集。即使修好了,一整套规范的检测程序走下来也要花费不少时间和金钱,最终肯定是比新的要便宜的,可是综合起来考虑,个人感觉性价比不是很高。一个案例,某客户寄过来一个柱塞泵要进行维修,此泵新泵卖过去是4W,我们维修一次要8K,人家不但嫌贵,还嫌维修耗时(约3天),就重新订货了,耽误不起那个时间。 市场非常狭窄,只有在不再生产或改做成本太高时,客户才会考虑。例如己停产的伺服阀或排量超过500的柱塞泵。 符合环保要求,是一种趋势 中国现在做的比较少,国外卡特这方面做的较好,上次在BICES2013上还看到它的相关展示。 楼上都说的不错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