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63
- 注册时间
- 2015-3-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5-3-15 08: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0315
说说我们做数字液压缸的背景情况。
十多年前,我们在结构实验中开始使用电动缸,当时采用了国产和利时伺服电机和步进运动控制卡,在查阅资料时看到步进液压缸的一些文献,感觉可以把电动缸的控制系统直接用到步进缸上,这样可以解决电动缸出力小的问题,于是就开始进行这项工作。第一种加工测试的步进缸采用的是螺杆和阀套配合结构形式,螺杆加工还容易些,阀套加工很难,需要在圆周上加工螺旋孔。记得当时采用的是电火花加工,耗时几天!(当时拜访过有关文献的作者—自动化所的专家,以及机床所的专家),加工就是在机床所的密云厂区。第二种尝试就是教科书和液压手册中介绍最多的差动压力形式的步进缸,前后加工了几套,此时遇到的困难是滑阀加工质量不好,漏油严重,同时缸尾的旋转密封也不理想。在调试和使用过程中感觉压力差动效率比较低,因为油缸的前腔(有杆腔)始终接通高压油,前腔的面积如果大于后腔面积的二分之一,则推力太小,反之则拉力太小,所以一般是设计成二分之一,这样最大推力就损失了一半。通常单出杆油缸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前腔面积尽可能大些,以便获得更大的拉力,因此我们考虑改进这种步进缸的液压油路,提供推力时前腔与回油连接、拉力时后腔与回油连接,这样就解决了压力差动步进缸的效率问题。不知道这些思路算不算技术秘密,我只是想把情况介绍清楚。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又设计加工了步进缸,同时请航天18所的专家帮我们设计加工了新的滑阀,至此我们才初步实现了步进缸的功能----位置控制。
仅仅实现位置控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还要实现步进缸的力控制。因为我80年代开始接触电液伺服系统,当时电液伺服系统的四大知名品牌是美国MTS、德国申克、英国INSTRON和日本的鹭工。1987年我在德国卡尔申克公司专门学习过电液伺服系统,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使用申克和MTS的电液伺服系统进行相关实验,力控制和位移控制两种模式是电液伺服系统的标配!所以从一开始研发步进缸的目标就是匹敌电液伺服缸。在实现步进缸力控制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命令信号采用脉冲控制方式在原理上行不通,原因我在另一个帖子中已经说过。此后我们就不再使用步进控制卡,而且驱动电机一直使用伺服电机而不是步进电机。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对步进缸(可能称为数字液压缸更高技术些)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一项新技术的成熟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要超越要创新首先要清楚目标和对象,创新有两种:一种是研究热点国内外都在研究你率先成功了;第二种是研究的人不多(可能他们认为这方面不太重要、不太急迫或市场小)你研究成功了;我们属于第二种。60年代国外提出步进缸到现在几十年了为什么发展缓慢?不是外国人笨,是他们有电液伺服这个成熟的技术,步进缸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再加上这些年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电液伺服阀、比例阀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对使用环境和条件的要求进一步降低。另外国外的思路还是缸、阀各自独立,这样可能更容易标准化系列化。实际上最近液压缸方面进展最大的是泵控缸(也称为容积控制),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定型产品,网络上资料很多,这可能也是市场需求决定的吧;我熟悉的一位伺服阀专家转做负载敏感阀就是因为市场的原因。
感谢液压圈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步进液压缸技术是需要一大批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发展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大家以诚相待,实事求是,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平等交流。相信步进液压缸技术会发展壮大的,就像国产电液伺服技术那样,从80年代起步,现在国产电液伺服产品不是已经广泛应用了吗!我国的导弹、火箭上所用的电液伺服都是609所、18所这些国产品。 谢谢,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是个比较特别的日子,2015年3月15日,所以发帖前我反复检查上述内容,怕内容中有错误被打假,但我还是不能确定是不是被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