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4
- 注册时间
- 2009-1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打卡等级:无名新人
- 打卡总天数:13
- 打卡总奖励:13
|
“哐-哐-”,裹挟着一股股气浪, 16000吨水压机锤头缓缓下落,稳稳地压向体积庞大、炽热通红的钢锭。随着一声声沉闷有力的巨响,地面发出微微的颤动。砧座上,重260吨的巨型钢锭在顷刻间被拔长、镦粗,再拔长、再镦粗,巨大的钢锭随着人的意愿而变形。在锻锤的作用下,氧化皮剥落下来,钢锭愈加美得炫目……数分钟内,为东方公司生产的直径4570毫米、长3450毫米的核电筒节B便完成了第二个火次的锻制。2008年4月10日,目睹着这个瞬间,感受着16000吨水压机锐不可当的气势,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震撼。
这是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二重或二重)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的来临。试生产序幕的顺利拉开使水压机车间新跨,这个为16000吨水压机这个世界级的“钢铁巨人”量身打造的钢结构建筑笼罩在一片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快乐爬上心头,笑意在脸庞漾起。二重人用22个月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自主调试的16000吨水压机像一个身姿伟岸的力士让人们见识了它雄浑勇猛的力量之美。
试生产在向纵深推进。5月9日,一个直径5150毫米、高1380毫米的超大滚圈在16000吨水压机上锻制完成。人们为之振奋,为之欣喜,因为这在过去,依靠原有的12000吨水压机是想都不敢想的。这意味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
谋攻
二重地处川西平原新兴工业城市德阳,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被赋予“装备中国,创造卓越”,为民族工业“扛鼎”的神圣使命,一个个“世界第一”、“共和国之最”从这里发出,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辉煌的过去作为发展的基石,面对未来,二重班子保持着更加清醒的认识。怎样保持二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骨干企业的位势,怎样担负起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的重任,怎样解决企业持续稳健发展和增加职工收入的问题……一系列课题摆在整个团队的面前。
对形势,二重有着冷静的分析。从外部看,国家持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使企业获得了历史性的黄金发展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重大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战略性产业,重大装备制造企业要树立卓越、勇攀高峰的思想,大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强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更是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反思自身,通过低成本竞争战略、人才竞争战略、产品结构优化战略、技术质量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二重积蓄了更为充足的发展能量,决心要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一试身手。
在对全局缜密分析、审慎考量后,二重班子得出了前瞻性的结论:谁有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谁的制造水平领先,谁的科技水平更高,谁就能成为行业的龙头;谁能抢先走出国门,占据更大的国外市场,谁就能取得市场优势,谁就是行业的领头羊。
2005年的一天,一个来自国家发改委的红头文件摆在了二重班子成员的面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就加快实现大型铸锻件国产化做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中,大型关键铸锻件依靠进口供货,国产件能力、质量难以满足需求,已成为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并受制于人。这也就是说,国家队必须迅速采取对策,站在国家的高度,率先实现突破。
大型铸锻件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工程建设所必需的重要基础部件,其资源紧缺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扬也早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
距离水压机车间新跨不远,有一栋三层小楼,二重大型铸锻件研究所就坐落在这里,它同时承担着我国大型铸锻件行业归口管理的职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几十年来,对国际国内大型铸锻件的发展水平和能力,二重有着得天独厚快速准确的信息把握和专业性的眼光。
近年来,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性影响日渐显现。在“能源胜于粮食”的今天,国家把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逐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有资料显示,我国电力、石化、冶金工业及船舶制造业正向高效率、大机组方向发展。作为这些产业的基础性装备,大型铸锻件需求旺盛。但反观资源拥有量,国外生产厂家绝对占据半壁江山,特别在高端市场具有垄断优势。
在与国内企业特别是电力行业企业的交往中,二重班子越来越深切地感到突破大型铸锻件瓶颈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一家核电生产企业的老总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的技术资料有了,然而等“米”下锅却又把我们捆住了手脚。另一家国内知名的电机生产厂家也一次次向二重表达了他们迫切的求购愿望。由于国内企业无法满足需要,他们不得不走出国门按图索骥。在谈判中,国外企业给出的回复礼貌却毫无商量的余地:价格免谈,排队等候,最早也在2012年以后,投产的具体时间待定。面对这样的“冰山”,国内厂家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只有等待再等待。而这种等待更让他们如坐针毡。
二重班子知道,其实,出现这样的被动局面并不奇怪。目前,世界上能够生产500吨级钢锭大型铸锻件的企业屈指可数,具有600吨级钢锭大型铸锻件生产能力的企业更是唯有日本制钢所室兰工厂一家,且每年的生产规模只有4到5根,真可算是奇货可居。
这样匮乏的资源,面对的却是大型铸锻件需求量的快速递增。按照中国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平均每年将新增2~3套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核电半速转子资源严重受限,更别提水电、船舶、风电、矿山等行业发展对大型铸锻件的急需。国家经济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二重怎么办?
核电在二重人心目中的位置非比寻常,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梦想和跟进。二重班子对发展核电的决心无比坚定。他们不止一次地表示,二重不搞核电不能算是强大的装备企业,不搞超临界、超超临界不能算是强大的铸锻件基地,没有核电的二重就不配“中国”二字,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就无从谈起。
有了发展的思路,一个长期存在的制约性症结不可回避地进一步凸显:大型铸锻件的生产能力要跃上新台阶,二重就必须拥有具备相当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的水压机,而二重现有的一台12000吨水压机着实难当重任,设备能力的制约日益显现。
二重人对万吨水压机的感情是特殊的,在2005年国内仅有的3台万吨级水压机中,二重就三分天下有其一。2004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二重视察时的那一幕至今仍让二重人记忆犹新。当时总理不仅听取了二重关于万吨水压机的情况汇报,还不顾1000多度高温辐射,径直登上万吨水压机的操作平台,察看现场工作情况,与工人亲切握手。殷殷期许溢于言表,亲民爱民之举令人动容。
然而,历经40多年的风雨洗礼,万吨水压机虽然风采犹存,却已伤病累累,脆弱得好像绷紧了的弹簧随时都有断裂的可能,已成了二重人的一块心病。
为此,二重曾在国外广泛搜寻二手设备,历时大半年,希望以此暂解生产燃眉之急,可结果总不能让人满意。
“干脆自己做得了!”这天,二重原副总工程师蒋世忠和原生产长何长路一拍即合,向二重班子提出了这个大胆的建议。
“你们认为我们能够自力更生?”蒋世忠和何长路郑重地点了点头。不过,他们同样深知其中隐含着的风险:这条路绝非一马平川。
重大装备制造,对二重来说并不陌生。但别说万吨,就是 3000吨水压机二重也从未设计、制造过,这是一片从未被涉足的领域。然而,不突破水压机的制约瓶颈,大型铸锻件生产也就失去了硬件的支撑,二重每年新增 5万吨大型锻件生产能力的冀望无疑也将成为纸上谈兵。二重将如何面对,又将如何出牌?
晚风从城市中央的湖面上吹来,作为中国二重党委书记、总经理,石柯一边漫步,一边陷入了沉思。湖水在灯光的掩映下泛着涟漪。十几年前,这里还不过是一条脏乱的河道,如今却已成为了德阳这座城市一处亮丽的风景。
变化,能够带来城市的魅力。企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尚未改变的,没有不能改变的,这是二重的公司哲学。面对嬗变的市场,二重既要有主动应变的理念,更要有积极应变的能力。现在,国内不少企业都已经瞄准了新的更大能力水压机的生产,企业反应速度的快与慢,意味着发展机会的得与失。
距离旌湖不远,就是二重厂区,那是一片培育了几代二重人,并已融入他们生命的土地。二重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求新求变的历史。在物质、技术条件极度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二重人仅靠几张照片,研制生产了当时国内最大、最宽规格的特厚板轧机———舞钢4200轧机,至今仍为后人称道。从宝钢2050轧机、三峡叶片到宝钢5米轧机……近半个世纪来,二重人闯过了不知多少纵横沟壑,越过了不知多少急流险滩。
夜色渐浓,电视剧《亮剑》中的主题曲隐隐从远处传来。剧中李云龙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坚守信念,一息尚存战斗不止的亮剑精神,那种为国家、为人民利益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撼动心灵。人不就是需要这样的血性果敢、勇谋兼备,能够在困难面前向“不可能”发出挑战吗?!
此时,一位老人的身影在石柯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红色制造专家”的沈鸿。在石柯的办公桌里,有一个发了黄的本子至今仍被他精心收藏着,里面“度是量的概念,更是哲学的概念”是沈鸿的题字。这句话石柯琢磨了很久。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在实际工作中活学活用的沈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的历史条件下,土法上马,主持设计制造成功我国首台12000吨水压机,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水平。如今,“国家没有”的难题又摆在了二重人的面前,二重如何辩证地看待“量”,如何真实地衡量“度”,又如何以哲学的眼光看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答案进一步明朗。
班子会上,“国家利益至上,企业发展为重,国家第三代核电锻件改造项目和大型水电机组铸锻件本地化改造项目就是二重破题之战”的观点,得到了班子成员的一致赞同。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一五”,二重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以体现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为战略生命线;以建设世界知名铸锻钢基地为战略立足点;以拓展国内装备市场和国外装备市场为战略着眼点,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5年10月,二重的决策者们飞赴北京,他们带去了二重人发展民族工业,加快实现装备制造业国产化的决心。
在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认真听取了二重关于主动参与国家第三代核电锻件改造项目和大型水电机组铸锻件本地化改造项目的情况汇报,十分高兴,充分肯定了二重站在国家的高度,以“装备中国”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在重装行业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影响力,当即表示全力支持!这给了二重团队极大的信心和勇气。集团公司随即要求技术和财务部门在最短时间内拟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迅速提请国家发改委批复。
随后,二重又与国家开发银行加强沟通,寻求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亲自听取汇报,他深知二重这个项目对我们国家、对我们民族是何等的重要。就像他已故的父亲———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当年关怀二重建设一样,他迅速做出了指示:开行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对二重予以支持。
另一种形式的准备也在悄无声息地蓄力。二重组织管理、生产、技术岗位人员四处学习取经,了解需求。大家不顾舟车劳顿,频繁辗转于相关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与时间进行着赛跑。
2005年11月,二重水压机改扩建工程的上马板上钉钉。
要启动水压机改扩建工程,就必须进行新水压机可行性和经济性分析。囊括了二重设计、工艺方面的技术带头人,以及生产、设备安装方面经验独到的管理人员的新水压机项目论证组旋即组成。
论证会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气息。大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
论证的焦点首先是规格。有主张上10000吨的,有主张上12000吨的,有主张以10000吨、12000吨为基础,加装增压系统的。他们的意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大规格压机无疑将促进二重产能的迅速提高,但也会带来投资的猛涨。与其背负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气喘吁吁,还不如率先关注中小规格产品,取得规模效益,今后再出大手笔也不迟。
然而,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那就是:要走就走高端路线,要做就做世界第一,直接瞄准16000吨。来自二重生产一线的水压机专家刘祥仁从不掩饰自己的这种观点。
万吨水压机进二重的那一年,刘祥仁也进了二重。直至退休,刘祥仁几乎伴随了水压机大半辈子。凭着对水压机40年丰富的使用、维护、改造经验,他认为自主设计、制造16000吨水压机对二重来说不成问题。
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蒋新亮也提出,大型核电、风电、水电、火电、船舶等产品都是二重今后的主导产品,它们都必须使用300~600吨的大型或极限钢锭,低压力难以达到要求。
又有专家认为,水压机加装增压系统,同样会带来增加运行成本、降低锻件市场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一番论证,大家的观点集中到了12000吨和16000吨这两种规格参数上。
在规格选择上有冲突,但对开档尺寸的选择,大家的想法却基本一致。
2005年7月,一直处在顺利生产阶段的上海金山石化加氢精制反应器在水压机车间遭遇锻制难题。这台反应器是二重承制的首台加氢反应器,对二重进入石化加氢市场具有特殊意义。二重把它列为当年重点生产项目,早已下定决心,坚决保质保量按期出产。
然而,面对6支长1900毫米、外径5030毫米的压力容器筒体,所有人都愣住了,这无疑是集团公司有史以来承担加工的最大直径筒体,超过了万吨水压机4650毫米的最大锻制直径。由于出产迫在眉睫,为了解决锻造难题,技术人员和水压机操作人员反复分析,精确计算,最后采取了临时拆除水压机立柱护套,把水压机开档尺寸勉强增大到5100毫米,适应工件尺寸极限的超常规做法。虽然这一举动不仅保证了筒体锻件的锻制成功,而且保证了绝对安全,但从集团公司领导到技术、操作人员,无不感到惊心。大家普遍感到,不解决水压机开档尺寸问题,类似这样的大型锻件生产受阻仍然会持续发生,加粗锻造生产线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
道理越辩越明。不同观点的争辩暴露了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在其中,论证的意见逐步趋于统一。
论证进展情况无疑是二重班子高度关注的焦点。毕竟水压机改扩建工程的上马对二重是一个关乎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不能有任何闪失,不能存一丝侥幸,任何细节都必须找出科学完整的依据。班子一再叮咛论证组同志,论证结果一定要全面、透彻、清晰。
2005年11月23日晚,结束了一天紧张会议的设计院院长向健康正在散步,却突然听到急促的手机铃声,这是分管技改工作的副总经理打来的电话,要求正在外地的向健康立即回厂参加正在连夜召开的集团公司班子扩大会,新水压机项目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决策阶段。
放下电话,向健康不敢耽误,他随即找到了一起开会的锻压三室主任于江,于江正在受命进行新水压机设计技术准备。“设计方面有把握没有?”向健康开门见山。“没问题!”几乎是脱口而出,于江自信地拍拍胸脯。
初冬的夜晚,集团公司二号楼第一会议室里橘黄色的灯光透出一股暖意。二重班子成员悉数到会。为了确保决策更加科学全面,论证组成员全部受邀参会。
论证方案汇报由副总工程师何万明担纲。这位平时风趣幽默、谈笑风生的技术专家,工作中却不苟言笑、严谨细致。决策会上,何万明就10000吨、12000吨、16000吨不同的压机规格,油压、水压不同的传动方式,压机产品的覆盖范围、各种方案的利弊点以及预算结果等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汇报。与会领导和专家们关注地听着,不漏掉一个细节,不时进行着互动和研讨。
对于缺乏水压机、油压机生产经验的二重来说,风险评估是个关键。所以,当何万明开始汇报采用油压以及双立柱、水压以及三梁四柱各自存在的风险因素时,班子成员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何万明,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细致深入:“风险到底有多大?”
何万明回答:“采用油压包括双立柱,国际上都缺乏成熟的制造经验,如果失败,整个压机就会瘫痪。采用水压包括三梁四柱,虽然一切从零开始,存在风险,但无非是加长调试时间。”
“加长多少?”
“按照理论,最多一个月。”大家的眉头舒展开来。随着决策会的推进,16000吨三梁四柱自由锻水压机方案最终成为了首选。大家争论的焦点随即又转移到二重是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还是依靠“洋拐棍”或干脆全盘“拿来”的问题上来。
“何总,你的意见是什么?到底我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作为设计方面的负责人,何万明的意见举足轻重。
何万明沉吟了一下。内心深处,他的确有一丝担心,不是因为二重的设计能力,而是因为近乎苛刻的时间要求。诚然,设计的进展情况决定着设备生产的整体进度,但设计过程必须异常严谨,容不得半点纰漏。再加上一切从零开始,前方肯定会出现更多未曾预料到的荆棘坎坷。两个月时间完成基本设计,于江他们能做到吗?
“没问题!”连夜驱车赶回的向健康代表设计院,代表整个设计团队,庄重地立下了军令状。
夜渐渐深了,可大家没有半点倦意。此时,二重班子及项目专家组的意见也正趋向统一。在对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自主调试16000吨水压机的风险性进行了彻底梳理后,大家信心倍增,感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对水压机,二重没有设计、制造经验是事实,但几十年来的使用、维护使二重人对万吨水压机足以称得上是了如指掌;在软硬件上多年的积淀,也使二重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求助于国外设计公司?风险同样存在,先不说按产值30%比例收取的高昂设计费,其设计周期也难以满足二重的快节奏要求。
终于,班子一锤定音:立足自主创新,二重水压机项目改扩建工程必须立即上马。班子深知,水压机早日完工,国家重点工程早日完成,就能减少我国在锻钢件方面的进口量,就能解决受制于人的问题,就能给二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就此,被定义为“自主创新攻坚战”的16000吨水压机自主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大会战在二重正式打响。
2006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在这里召开。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就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发表的高屋建瓴的讲话,像铿锵的鼓点令所有与会者感到催人奋进。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想到二重未来的发展,二重班子感到,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二重一定会目标更明,道路更宽,信心更足。回想过去几个月来为16000吨水压机项目建设二重人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们更加坚信,自主创新的选择是正确的。
铸鼎
设计是开局之战。
1984年从重庆大学锻压专业毕业的于江,在得知 16000吨水压机上马的消息后兴奋不已。在二重工作20多年后,能够亲眼见证一个世界最大自由锻水压机从自己的手下,从一个个点、线、面变成实实在在的庞然大物,于江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一辈子也许仅此一次。这么多年来,于江曾经参与过12500吨热模锻压力机等一大批产品的设计工作,技术纯熟、经验丰富。班子决策会前期,他接受了12000吨双立柱水压机初步设计任务。一路走来,也由起初的忐忑不安变得越来越充满自信。
虽然当初曾对着院长拍过胸脯保证坚决完成任务,但于江十分清楚这项工作面临的难度。集团公司决心把16000吨水压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装备,体现二重在设计、制造、安装上的雄厚实力,可于江他们手中可资借鉴的资料几近于无。几张技术图片,几次技术考察,只能算是浮光掠影式的惊鸿一瞥,里面的数据全都要自己摸索。
在工作上,于江绝对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他追求设计的最佳效果。两立柱方案无疾而终,他不泄气,继续做三梁四柱方案,而且一做就做了好几种。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上下横梁的结构设计,他不厌其烦一古脑做了几十种。什么都要想到最优,什么都要做到最优。集团公司表态,需要什么条件,提,只要质量、速度上去。所以,设计软件、设计方法于江他们选择的都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包括三维立体设计,包括有限元分析。
因为水压机项目设计周期紧张,于江和做有限元分析的陈文工程师像玩了命似的展开了接力赛。常常是于江这边的设计方案一做好,那边陈文马上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出的结果有问题,于江又立刻进行修改。“情况” 总是频繁地出现,一会儿强度不够,应力太高,一会儿挠度不够,刚度偏低,甚或“压起葫芦冒起瓢”。一个多月时间,于江和陈文每天从早上就杵在电脑前,脖子僵了,眼睛酸了,可他们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水压机以外的一切。
毕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台自由锻水压机,大学教科书里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做上横梁设计时,尽管于江尝试了一次又一次,可应力值无论如何都降不下来。老水压机上横梁是组合结构,在做设计方案时于江他们就决心采用目前世界先进的整体结构形式,可这无异于是给自己找麻烦。上横梁重量达到380多吨,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的极限制造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符合设计规范。左也不行,右也不是,于江急得上了火,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在哪里。项目组的论证会也开了一次又一次。一个上横梁,于江做了20多种不同的结构设计,陈文就毫无怨言地进行了20多次详细计算,他们互相给对方打着气,设计手法不断转换。也许真的印证了那句话:“苦心人天不负”,终于,灵感像火花一样被擦亮了。于江决定借鉴以往的经验,从梁的形状上动动脑筋。当他在上横梁出人意料地做起了3个凸台,其结果几乎让所有人兴奋地跳了起来,不仅应力值应声而降,而且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于江说,没有捷径,经验都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
日历很快就被翻到了2006年的1月下旬,检验于江他们设计工作成效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新水压机先行件图纸设计审查会即将举行。
立足自主创新,但绝不固步自封,二重对此始终坚定不移。瞄准将16000吨水压机建成世界顶级水平的高目标,在国内,二重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优势,提升自己的创新平台;在国外,二重又与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关联企业及科研机构加强技术交流,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为了把风险性降到最低,二重班子在项目决策后就明确要求大家不但要对已有的万吨水压机资料咀嚼透彻,更要进一步进行全方位搜索,了解其他企业的水压机运行情况、结构状况,做到知己知彼,确保设计首战告捷。因此,两个在国内锻压设备研究领域具有显著学科威望的高校进入了二重的视野,二重选择它们作为自己的技术支撑。
由于16000吨水压机项目生产周期上的紧迫性,决定了设计必须一次成功。二重向两家高校提出了特殊而苛刻的要求:在理论力学分析、强度分析、运动分析中必须分别采用不同的分析软件、不同的方法。二重人心里打了一点小埋伏,两家高校的最终分析数据都要与二重设计院的有限元分析数据进行逐一对比,实现一致,否则就要全面解构,查找原因。
审查会如期举行。两家高校的专家拿出了他们的计算分析结论。当于江迫不及待地查对三方的数据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数据的基本一致,让他感到心里更踏实了。
2006年2月,一位72岁的日本老专家第一次来到二重。这位在日本堪称重量级的水压机专家具有几十年丰富的压机设计经验和技术功力,因此日本一家知名企业特别聘请他前来考察二重水压机的生产能力能否满足该企业核容器罐的加工要求。
当得知二重要在两年时间内设计、制造出世界上最大的 16000吨自由锻水压机时,日本老专家着实吃了一惊。他知道,目前世界大型锻件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日本制钢所室兰工厂制造的最大自由锻水压机也不过14000吨。“不可能,不可能!”老专家瞪大了眼睛:“仅仅设计起码就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二重人的想法在老专家的眼里近乎不切实际。第二天,副总工程师何万明把于江带到了日本老专家的面前。在电脑上的三维立体设计图前,何万明、于江充满自信地与他关起门来进行了全面的技术交流。研讨了整整三天后,老专家终于信服地点了点头,对二重的水压机设计表示完全认可。他坦诚地表示:二重的设计没有问题。
在设计快马加鞭推进的同时,生产长、生产制造部部长李骏骋开始为16000吨水压机的生产计划发起了愁。
2006年,太钢2250轧机,一汽、一拖12500 吨热模锻压力机,波兰2250热连轧机,海南热高压分离器……在二重满当当的生产计划中样样都是重点,个个都是急需。李骏骋知道,经营部门的同志面对一份份成台套产品订单,欣喜之余都怀着深深的担忧:合同拿到了,产品出不去无疑将会砸了二重的金字招牌!
可是,李骏骋和他的前任———原生产长何长路仍不约而同地在二重班子成员的面前夸下了“海口”:在16000吨水压机项目上,制造绝对不拖后腿!事后,李骏骋道出了心中的“小九九”:16000吨水压机起来了,还不是为生产开道吗?!
2006年2月份,当设计图纸到达生产制造部,对大型产品早已见惯不惊的李骏骋心里仍不免“咯噔”了一下。“好家伙,把我们吓了一跳。”这“世界之最”果然名不虚传。
生产计划人员首先犯起了难,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2006年二重的商值任务45亿元,相对2005年递增速度达到50%。16000吨水压机虽说只有1亿多元的产值,却是所有产品中生产制造难度最大的。技术吃不透,生产没经验,上万个零部件都要在内部组织生产,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眼看着五六亿元的成线产品排队等候,从热加工到冷加工处处都是瓶颈,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计划着实不好把握。可集团公司提出的要求却毫不含糊:生产计划必须准确到位。于是,“诸葛亮”会似乎开了无数次,最后决定从工期估算开始,倒排计划,落实到每个地坑、每个机床,以生产顺序严格控制进度。
2006年4月22日,16000吨水压机下横梁合浇进入临战状态。这是二重生产的最大最重、工艺最为复杂、操作难度最大的箱体类铸件,也是16000吨水压机四大横梁生产的“开官”之战。经历了岁末年初的能源紧缺,经历了150吨钢包精炼炉主变压器故障的沟沟坎坎,动员会上笼罩着一丝紧张的气氛,但更多的是战前的跃跃欲试。主管生产的集团公司领导向所有参战单位发出了明确的生产指令。
4月23日8点47分,随着浇注口令的发出,共计565吨钢水从浇注平台上方的四个大包倾泻而下,几百双关注的眼睛充满了期待。12分钟后,现场掌声响起,浇注圆满成功。
闯关,一次次从头开始。从4月23日到9月26日,上横梁、下横梁直至活动横梁,16000吨水压机四大横梁全部一次性浇注成功。
热加工投料关的一举告破,更加坚定了二重人直面困难的决心,同时这也意味着冷加工生产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此时,冷加工分厂刚刚结束了波兰2250轧机项目的决战。在这个项目上,二重人创造了生产周期最短、组织难度最大、技术质量要求最高、参战单位最多等多项纪录,职工们正焕发出空前的生产热情。
尽管早已身经百战,尽管被领导、工友公认技艺超群寄托厚望,可面对着16000吨水压机四根立柱的技术图纸,张亮的表情立时严肃起来。别看他在重机分厂20米重车上工作了18年,无数大型轴类加工件从他的手上优质发出,可像这样的立柱张亮还从来没有接触过。一看图纸上的工时定额,他更是吃了一惊。凭借以往的经验,这么大的加工难度怎么也得30天左右,可如今,他和工友只有15天的加工周期。
时间迫在眉睫。张亮他们知道,以最快速度、最佳状态投入工作比其他一切都更加重要,因为这是为中国人,为二重人争光的项目!
立柱长17米,挠度很大,全部需要间断车削,可20米重车是产自上世纪40年代的一台老设备,工友们开玩笑地说这真像百斤的重担要压在80岁老太的肩上。在设备难以保证产品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张亮与工友反复琢磨。除了工作中加倍精益求精,他们还提出了采用新型刀具的建议,得到技术、准备部门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最后的结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张亮他们竟然12天就完成了任务。
然而,面对妻子,张亮却有着深深的愧疚。妻子怀着身孕,36岁的张亮沉浸在将为人父的欣喜之中。妻子因为身体虚弱需要吸氧,需要按时胎检,可张亮却分身乏术,不得不经常拜托姐姐、父母代劳。妻子善解人意,丈夫的自责与不舍看在了她的眼中。她知道张亮牵挂着她和他们未出生的孩子,但她也清楚,丈夫同样也在经历着一个新“生命”艰难诞生的过程。
而这时,青年主技工叶清勇也正为另一件事烦恼着。原来,数控2米车床承揽了16000吨水压机柱塞的加工任务。三件柱塞一件就有60吨,以前叶清勇他们加工的柱塞最多也只有几吨重,可以说这次设备的承载负荷已经达到了机床设计的使用极限。叶清勇经过冷静思考,告诫自己不能急于求成,首当其冲还是要准确判断,选择最为恰当的粗、精车转速。然而一次次试车,叶清勇都发现床身总是在发生着颤动,改变转速的一次次尝试也始终效果不佳。试车,失败,再试车,再失败……失败并没有把叶清勇击垮,却激发出他更加昂扬的斗志。最终,他发现粗车转速15~16转/分,精车转速18~19转/分可以达到最为理想的境界。
具体的加工过程就显得更为艰苦。由于柱塞表层全部堆焊,材质较硬,可表面光洁度却要求达到Ra0.4,圆柱度达到0.02毫米。第一次加工叶清勇就栽了个跟头。加工出的活件一测量,圆柱度要求根本无法实现。试验各种加工方法,改变转速,改变切削用量,苦苦期待的结果就像跟他玩着迷藏迟迟不肯出现。老车工出身的工段长代福明着了急,柱塞位于水压机的心脏部位,来不得丝毫大意,他亲自上阵,同叶清勇他们一起想办法。
一天,一个念头在叶清勇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既然大切削量无法达到加工要求,何不化整为零进行分段车削呢?这想法让叶清勇兴奋起来。他马上试车了一段600毫米的距离,可经过测量圆柱度仍然有0.1毫米,虽说离要求还差得远,可这还是让叶清勇看到了胜利的曙光:600毫米不行,就缩短一半……叶清勇的不屈不挠,令成功终于开始向他招手。
然而分段加工虽然保证了质量,却势必延长整个生产周期。分厂要求10天完成一件,工段长扳着指头一算,心都抽紧了,即使24小时不停机,完成任务也岌岌可危,操作者必须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出不得半点差错。
加工艰难地向前推进着。一段300毫米,又一段300 毫米……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经过精确测量,圆柱度全部满足要求。随着抛光机打掉接刀印,整体抛光,最后利用光整仪操作,呈现在眼前的工件光可鉴人,光洁度最高达到Ra0.2,这也是过去产品加工中工段从来没能达到的高度。
不善言辞的叶清勇欣慰地笑了,子承父业的他迈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工段长刘武清是第二代二重人。他亲眼见证了父辈如何靠着双手,靠着勤勉、坚韧,在一片田地和蒿草中建起一个欣欣向荣的二重。父辈们对国家、对企业的爱深深烙印在了他的心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因此,当侄儿刘鹏浩进厂来到重机的第一天起,刘武清给他上的第一课就是教育他要用心地学,认真地干。刘鹏浩牢牢记在了心里。没多久,他所在的芰260镗接受了 16000吨水压机立柱的加工任务。打这儿,刘鹏浩的耳边除了刘武清的教诲又多了父亲刘武江的“唠叨”。刘武江是万信公司的一名大修钳工。在刘鹏浩的眼中,不论是家里的饭桌上还是家人的闲谈中,提到16000吨水压机,加工进度、加工质量,父亲样样问得仔细。“我爸经常说,你要跟着师傅好好干,你们干好了,我这边才能安装得更快,安装得更精啊!”
操作者们在经受着考验,分厂的领导层也在承受着压力。对分厂来说,产值完成情况直接与收入密切相关,鱼与熊掌几乎难以兼得。面对这种生产组织上的矛盾,二重班子宣布了一项铁的纪律:在坚持用户至上宗旨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新产品的研制、重点制造装备的研制,特别是16000吨水压机的制造。在一次二重中层领导干部会议上,总经理斩钉截铁的话语掷地有声:对新产品的生产组织,体现了我们每个干部的基本素质!
在各种压力面前,二重人经受住了考验。2006年,二重超额完成三大主要经济指标,提前14天成功实现商值45亿元;2007年,二重又取得了提前10天完成商值60亿元的工作佳绩。
相对重机,生产长李骏骋更关心重容分厂16000吨水压机下横梁后梁的精加工情况。每天早上7点,李骏骋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重容生产现场。毕竟这是一个成立仅两年的分厂,年轻的单位,年轻的队伍,操作人员分别来自不同的生产单位,被称为“移民分厂”。人员的磨合能适应吗?技术素质能跟上吗?图纸精度能保证吗?李骏骋不免为他们捏着一把汗。
斯科达芰250镗是二重重容技改项目的新引进设备,将16000吨水压机下横梁后梁的精加工选择在重容就是冲着它去的。毛坯还没到生产现场,紧张的战前动员、严谨的技术交底就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分厂副厂长饶红不由分说地对机加工段长蒋波说,你就到现场盯住,技术员就到现场守到,我做后盾,缺啥解决啥。达不到节点,保证不了质量,拿你是问!
其实,蒋波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设备是好设备,可芰250镗的操作者技术等级最高也只是个高级工,这么关键的箱型零件,别说干,大伙就是见都没见过,干砸了怎么办?
但是,没有谁不清楚:16000吨水压机的建设,既是国家的需要,二重的需要,也是重容分厂自身发展的需要。后退,就意味着认输。是海燕,就要在暴风雨中展开冲天翱翔的翅膀。
生产一开始,让操作者伤透脑筋的问题就接踵而至。芰 250镗属于轻型精加工机床,加工中不允许吃大刀,而下横梁后梁孔的直径和长度都已超过了设备的加工极限。既要保护设备,又要完成生产任务,加工周期还只能提前不能拖后。所有人都动起了脑筋,你一言我一语,金点子渐渐浮出水面:不允许吃大刀,我们不妨来个“轻拉快跑”,采用先进刀具,小的吃刀深度,加大走刀、转速。依计而行,大家一看效果,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这办法对机床的损伤小,加工速度也上来了。正是在这种集思广益中,由设备加工局限带来的下横梁后梁必须调头加工的问题也有了解决的对策。为了准确找正、对刀,身材瘦小的职工主动请缨上阵,搭梯子、钻孔,保证了孔在加工中的同心度要求。
在实践中,重容人不断摸索,发挥着聪明才智,越干越有经验,越干越有自信。
下横梁后梁成功生产后,李骏骋出面请芰250镗全体操作者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次庆功酒。操作者们从生产长的祝酒辞里听出了两层含义。李骏骋一是感谢这支敢打硬仗的队伍没有辜负集团公司的期望,顶着压力,圆满完成任务,二是为他们即将开始的又一次出征———活动横梁的生产壮行,预祝再奏凯歌。
心里有了谱,芰250镗操作者在活动横梁的面前终于找着了感觉,原来需要两三天时间才能加工完成的工步,现在四五个小时就可以搞定。
2007年2月,耳边已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农历的新年即将到来。下了三班的朱海川回到家,望着应该清洗的窗帘,想着应该置办的年货……,他多想请一天,哪怕半天假把这一切都包了。孩子不到两岁,里里外外都要妻子一人操持,他心疼、有愧却又帮不上忙。在单位里,总觉得自己有一身好力气的他回到家里却感到所有的疲累都涌上来……
妻子推开房门,眼前的朱海川早已穿着一身沾着油污的工作服倒在沙发上进入了梦乡。望着只脱了一只袜子、另一只袜子还套在脚上却已陷入沉睡的丈夫,妻子涌到嘴边的埋怨被生生咽了回去。
春节终于到了,工段的团年饭吃得喜气洋洋,说到不久前发生的这一幕,小朱妻子的眼泪终于不由自主地滚落了下来。一时间,大伙的眼圈也红了。工段长蒋波说真的有种心疼的感觉。为了16000吨水压机早一天制造成功,工段规定除非红白喜事,一律不准休息。面对似乎少了些人情味的严格的纪律,职工们却毫无怨言地自觉遵守着,没有谁找工段长“理论”,因为一个信念已深深植根在他们心里: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大了说为国家效力,是职责所在,无比骄傲和自豪;从小了说,二重做大了,个人的收入才能更高,生活才能更好啊!
也许正是这种强烈的情感,使16000吨水压机对他们来说早已不再只是一堆冰冷的钢铁,而成为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尽管事情过去了几个月,但芰250镗操作者的手机上仍保留着自己亲手加工过的活动横梁的照片,工作之余,随时可以拿出来细细端详,品味岁月的苦辣酸甜。
二重班子成员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紧张忙碌中度过的,可 16000吨水压机却始终装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办公桌的抽屉里,都有一张16000吨水压机项目进度表。尽管会有相关的情况汇报,但班子成员的身影总是会出现在各个关键部位、各个重要时刻,哪怕刚刚出差归来,他们也会来到现场看一看,问一问,把集团公司的关心、关怀带到职工的心坎里。
在春天的脚步来临的时候,16000吨水压机安装也到了全面铺开的紧要关头。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安装大胆打破了在重机的装配惯例,实行装配、安装一次进行。重任就落在了集团公司旗下的万信公司的肩上。
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的要求,这次二重16000吨水压机的设计一改常规,采用拉杆和立柱的组合结构形式,但这也给安装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立柱17米,拉杆22米,需要整体吊装。别说要像定海神针似的竖立起来,就是把22米细长的拉杆横着穿进17米的立柱里,不出现丝毫拉伤,包括技术人员,谁也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最先大家想到的是用羊毛毡,可没几下,羊毛毡很快就被材质坚硬的拉杆和立柱磨损得支离破碎。还是万信的安装工人在一边冒了一句:试试用紫铜皮呗!技术人员一拍脑袋,没错!紫铜皮软,再抹上黄甘油,拉杆顺势而入,真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
然而,事情远没有结束。轮到吊装了,望着21米的行车轨道,安装人员愣住了:拉杆、立柱的起吊高度足足超出行车轨道两米多,要实现吊装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这也早在水压机改扩建项目指挥部和万信公司的预料之中。指挥部迅速组织工艺、技术、操作等相关人员针对吊装难点展开研讨,制定了成熟的吊装方案,设计制作专用抬梁。事实再一次证明,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众人紧张期待的目光中,拉杆、立柱在水压机上一次整体就位。
当在场的人们为来之不易的胜利欢呼雀跃的时候,面对即将打响的加热预紧攻坚战,副总工程师何万明心里明白,又一个“拦路虎”正等待着参战职工们。由于拉杆、立柱连接上下横梁,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拉杆与横梁螺母的固定至关重要,而这必须通过加热预紧才能实现。
为了保证受热均匀,不对工件精度产生影响,四根拉杆、立柱必须同时受热。如此大孔径超长件加热别说在二重,就是在国内也绝无仅有。多种加热方案被一一摆上桌面却又被逐一否决:天然气加热缺乏安全性,蒸气加热受热不均,油加热成本太高,难以回收……这天,万信公司副总经理王权拨通了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何万明的电话,请他来为由万信提出的电加热方案把把关。
要说电加热这个概念并不新鲜,可当初在16000吨水压机安装中提出采用电加热预紧的万信水压机项目现场安装技术负责人段红兵却面临着不少质疑之声。过去万信在12000吨水压机大修中曾以这种方式解决过上下横梁的预紧难题,但12000吨水压机与16000吨水压机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加热预紧的难度不可相提并论。前一个属于分段应力框架结构,加热工件长度从未超过4米,加热器重量也只有150公斤,而后一个属于整体应力框架结构,如果采用电加热,加热器长度必须达到20米,重量接近1吨,操作中的高风险和高难度系数几乎让人望而却步。本着对项目负责的原则,在加热预紧方式的选择上各方一直存在激烈争论。
其实,提出电加热预紧超长件对段红兵他们来说并不轻松,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直面过去失败的阴影和技术上的极大挑战。
往事历历在目。那同样是一次超长件的电加热预紧,尽管远远没有达到20米的长度,尽管持续加热了十几天,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为此,段红兵的心底留下了一个结很长时间都挥之不去。通过对加热器结构、操作步骤等所有环节的逐一追溯,段红兵他们彻底查找了效果不佳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电加热预紧超长件并不存在根本性的技术缺陷,这使他们重新找回了自信。于是,在16000吨水压机项目加热预紧出现瓶颈时,段红兵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仍然选择了电加热方式,决心再向虎山行。
风险,段红兵和同事们不是没想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工作中更加精益求精,不放走一点蛛丝马迹,任何一个可能疏漏的细节。
在认真审查了电加热方案后,何万明只轻轻地说了一句:“我支持你们!”这轻轻的一句让段红兵他们感到的却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
由于时间紧迫,万信在倒排计划中只给了加热预紧3天时间。为尽可能规避风险,20多万元的合同,二重在全国展开了招标。何万明为此率万信段红兵、付羽考察了各个投标厂家,广泛了解各种加热方式,结合现场施工人员反馈回来的信息,从加热器材料选择、电缆接头的绝热性等方面,向工装制造厂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现场审查并会签实施方案。
操作正式开始了,只见4根电热棒被小心翼翼地同时放入拉杆,一切顺利。不过大家知道这只是一个成功的开始,任何不经意的疏漏都可能使他们重蹈失败的覆辙。加热温度在细微变化,由于事先设想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制定了相应预案,一切尽在操作人员的掌控之中。正如段红兵事前期望的那样,通过应力检测,加热预紧达到了最佳效果。此时距段红兵提出电加热方案,时间已过去了5个多月。段红兵感慨地说:“实施也许只是一瞬之间,可通向成功的道路却充满了曲折坎坷。”
这两年,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段红兵头上的白发明显增多了。每当听到熟识的人拿他的白发开着玩笑,他总会乐呵呵地说:不可能不白,一是年龄大了,二是操心多了。可操心归操心,段红兵的自豪感同时也溢于言表:近年来我们万信的设备在外头挺牛的,我们二重的品牌也真的挺响的!人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由衷的满足感。
而说到16000吨水压机上横梁的安装,身经百战的水压机改扩建项目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蒋世忠却用了“惊险”这样一个词。
上横梁重380吨,体积庞大,起吊高度必须达到 19.5米,但行车带钩头的高度却只有17.7米。尽管做了专用吊具工装,并采取了摘除钩头、提升限位等一整套措施,核对、测量了不下百次,一系列数据证明吊装能够万无一失,可毕竟最高处距行车下限仅有100毫米的距离,这让蒋世忠始终感到心总是像在半空悬着。
两鬓斑白的蒋世忠两年前就已过了花甲之年,曾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设备维修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照理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受儿孙绕膝的悠闲时光,可他从办理退休手续的那天起就没有真正休息过,大家也习惯地继续称他“蒋总”。
8月24日是16000吨水压机上横梁正式吊装的日子。
现场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在二重自行设计的我国首台 550吨锻造行车的配合下,上横梁被缓缓抬离地面。现场除了劳模何正宽指挥起吊的哨音,似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视线完全被上横梁锁定了。当上横梁4个安装孔缓慢地与4根立柱对位,外号“老红军”的起吊总指挥黄晓宾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对二重这支队伍,总经理的感言发自肺腑:这是一群创造二重历史的人。
在已见雏形的16000吨水压机前,在如释重负的欣喜中,人们纷纷拍照留念,记录下具有纪念意义的这一瞬间。这时,蒋世忠才感觉到他的腰在隐隐作痛,陈年的伤病让他不得不佝偻下身子。
这些年,蒋世忠始终像个年轻人一样奔波在设备安装的第一线,这位活跃在现场的长者感动着身边的人,他也被身边的人感动着。
一天夜里,职工们在夜班中突然发现水压机回水阀出现故障。还没等蒋世忠考虑清楚该由哪个部门负责,“我来!”一个身影站了出来。蒋世忠回头一看,原来是刘祥仁,原水压机车间副主任,他自告奋勇揽过了制定抢修方案的担子。另一边,万信机制液压分厂迅速通知四名车工赶到车间待命,一旦抢修方案确定,立即开始加工。蒋世忠的心热乎乎的,他叫不出眼前这些人的姓名,也分不清他们属于什么单位,他只知道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二重人。天麻麻亮,回水阀抢制完成。
2007年9月初,二重班子在生产会上下达了生产总攻令:10月1日,作为国庆献礼项目,16000吨水压机将正式进行热负荷试车。
秒针嘀嗒嘀嗒地走着,参战干部职工们多么希望时间老人会为他们放慢脚步。
调试进入了关键阶段,无论起重、行车,还是钳工、电气焊……所有水压机安装人员这时已没有了休息日。作为16000吨水压机项目安装现场常务副总指挥,万信公司副总经理王权也早把办公室、车上当成了他晚上加班的临时休息室。
16000吨水压机的现场安装千头万绪,从生产、技术准备到组织协调,事无巨细都要装在王权的大脑里。每天清晨6点,哪怕在水压机安装现场刚刚熬了整整一个通宵,王权还是会雷打不动地到重机分厂生产现场“报到”,之后是齿轮分厂、二金工分厂……直至水压机车间。每个大件尺寸多少,进展情况如何,什么时候下机床,什么时候上车皮,什么时候准备吊具……他一路追踪。他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正是勤于学习、勤于实践使这位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在设备维修、安装方面的“门外汉”渐渐成为了对重点、难点倒背如流,组织有力,令人刮目相看的行家里手。
工作中的王权是个极富个性色彩,执著追求完美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干好!在他的人生辞典里,责任永远重如泰山。
16000吨水压机进入先期调试的一个深夜,万信技术、操作人员在现场已经整整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一看表,时针指向凌晨两点,可调试中发现的问题却始终没有找到解决的眉目,大家不免有些泄气。不知谁轻声嘀咕了一句:算了,还不如明天再来!在场所有人不由地把目光瞥向王权。王权没有吭声,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大家的议论。其实,他懂得大家的心思,也知道他们的疲倦:大家都是好样的!可节点目标打了折扣,势必影响16000吨水压机10月1日的热负荷试车,那时不仅他王权,整个万信都将难以面对集团公司的上上下下。“兄弟们,必须坚持下去。”王权一字一顿地吐出几个字。望着每天早来晚走,对自己要求得近乎苛刻的王权,大家的心里感到深深的触动。“看到这样一个好的表率,你自己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事后,一位职工发出这样的感慨。凌晨4点,工作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解决问题的办法终于“破茧而出”。
在王权的脑海里,让他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
安装水压机立柱滑板时,机制液压分厂高级技师、机修钳工徐建忠一天夜里10点多终于下班回到了家。洗完澡,疲惫的徐建忠准备上床好好睡一觉,可这时他的思绪似乎还没有完全从现场走出来,细细反思一天来的工作早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不对,刚才安装的阀门按规定要对号入座,走时应该再检查一遍。徐建忠心里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尽管已是深夜11点半,可徐建忠再也坐不住了,他知道,如果不把问题了结,今晚他是甭想睡着了。他迅速穿好衣服,骑上自行车飞奔回厂里,把工件重新核对,确保万无一失。
看着徐建忠忙碌的身影,得知事情原委的王权深为感动。而王权自己呢,连续几天几夜吃在现场守在现场对他已是常事。这种早出晚归的生活使得他和妻子、女儿甚至好几天都碰不上面。为了见上一面,妻子、女儿几次跑到安装现场,面前的他不仅胡子拉碴,眼里分明还透着血丝。
工作到了节骨眼上,可一个个意外情况却让蒋世忠惊出了一身身冷汗。
开始是意大利公司回复二重由于人员周转问题他们的软件工程师无法在二重要求的时间抵达。二重人一听急了,按照既定计划,9月底,16000吨水压机必须通电试运行,否则发现漏点再行补救恐怕为时已晚。眼看试车的日子一点点迫近,最后大家决定自己编制程序,用国产阀临时替代国外伺服阀。临时线路启动后,液压系统经受住了考验,提前暴露的问题得到了及时处理。
而随后出现的一幕更是让二重人哭笑不得。在水压机冲液阀吊装前夜,大家突然发现由意大利公司供货的三个阀体居然没了踪影。没有阀体,冲液阀安装将被迫“刹车”,这意味着十一献礼目标面临着泡汤的危险。虽然意大利公司随之发出了深表歉意的回函,承认是由于他们的疏忽造成阀体漏发,答应马上发出,但二重人已等不起了。水压机改扩建项目指挥部及相关单位人员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大家决定不等不靠,自己赶制。但即便这样,指挥部仍然意识到,还是存在半个月的加工周期问题。他们又想出一个权宜之计,由万信昼夜抢制试装块,以迅速确定所有接口位置。一个星期后,试装块提前加工完成,二重人节省了15天的宝贵时间,却付出了多出几倍的工作量。
9月25日晚上,水压机安装现场照例一片繁忙。当象征着阖家团圆的月饼送到加班职工的手中,不少人才猛地回过神来,这一天竟是农历八月十五,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原来,连续加班工作,让大家不仅没有了8小时内外的区分,更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
这天晚上,也是陈红最为忙碌的一个晚上。第二天,也就是9月26日,意大利公司软件工程师将抵达二重,指挥部下达了死令,必须连夜拆除所有应急的临时线路。
操作系统分为七个阀台,万信电气组的每位同志都划定了一块“责任田”。入夜,光线昏暗,望着距离地面近20米的水压机阀台,身材娇小的陈红叫上一个现场人员帮她打着手电,没有半点犹豫就向上攀爬。别看陈红年轻,接线技术却有口皆碑。图纸全是英文标注,可这对她来说早已不是问题。一遍遍的查对、一次次的琢磨,使她操作起来有条不紊,而且无一错漏,连严谨苛刻的外方检查人员也赞叹着,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当得知二重人所做的这一系列前期工作,姗姗来迟的意大利软件工程师惊呆了,他没想到二重会有这样的实力,这样的人才,他禁不住连连点头。三天后,所有调试顺利完成。
就在安装调试人员现场忙碌的同时,一支“编外队伍”也在紧张关注着16000吨水压机的进展情况。这支队伍的成员都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开始他们只是站在安全线外悄声议论,可渐渐地,他们开始从家里端起小凳在现场守望,就像在岗时一样,上班早来下班晚走,花白的头发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工人休息的间隙,他们关切地上前问这问那,拉杆怎么穿,上横梁吊装有什么难点,等等。项目遇到挫折他们跟着着急,吊装成功他们一道欣喜。抛洒过青春和汗水的二重就是他们永远的家,二重发展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眼中,更在他们心上。正像二重老领导们说的:16000吨水压机的成功制造圆了包括离退休职工在内的所有二重人的梦。
10月1日,16000吨水压机热负荷试车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咚咚咚咚”,150吨红彤彤的钢锭在16000吨水压机压力的作用下拔长镦粗,10分钟内便完成了工艺给定的变形要求。在场所有人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幸福的笑脸。他们知道,这台世界最大自由锻水压机不仅能够锻制600吨的超大型钢锭,而且锻件最大直径可达6500毫米,投产后将能实现百万千瓦核电低压转子锻件、重型核电容器锻件、超大型支承辊及其他大型锻件的国产化。它代表二重在提升民族工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方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掌声再次响起,传来蒋世忠铿锵有力的声音:我宣布,16000吨水压机热负荷试车成功!
扛鼎
22个月,建成世界最大自由锻水压机,这无疑可以称做二重自主创新实现的一个奇迹,然而这并不代表大型铸锻件加工瓶颈由此告破。正像二重班子说的那样,设备有了,还需要生产跟得上,技术跟得上。二重的目标不仅是16000吨水压机设计、制造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更要让这台水压机生产出的产品达到世界一流,真正解决“国家没有”的问题,实现大型铸锻件的国产化。
目标可谓远大,二重底气何来?
冶金是二重的优势产品项目,这是毫无疑问的。从舞钢 4200轧机在二重诞生,二重就与冶金装备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首创中国成套冶金装备出口欧洲的先河。但曾几何时,企业内部却有了一个夸张但并非危言耸听的说法:冶金打喷嚏,二重就感冒。虽说是个玩笑,但冶金行业走势对二重的影响却可见一斑。
对于这一点,二重班子显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二重的产品线太少,能管3至5年的产品更是不多,这种状况让班子成员的内心时常充满着焦虑。
2004年,通过对国家宏观形势的敏锐把握以及对市场的准确判断,二重班子感到国家重化工时代的到来,使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能源,能源市场需求将成为又一大热点。班子果断地提出:我们要通过正在和将要研制的有关能源市场的产品,为二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结构调整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二重的目光开始瞄准加氢、核电、掘进机这样具有高技术附加值,而且生命力长久的产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两低两高”的治企方略透露出二重班子的深谋远虑。
“十五”以来,二重以技改为切入点,寻找突破口。“平改电”工程上马,钢液产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重容改造工程上马,实现产品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220kV新电网系统和2000立方米制氧机投入运行,为扩大产能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证;一批大型数控加工设备以及高精度计量、检测设备的添置,使二重形成了国内最大数控龙门铣镗床加工群,设备制造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物资技术的积累给二重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发展成绩令人瞩目:继攻克海南热高分堆焊难关,具备加氢反应器生产制造能力后,二重生产的国内首条液化天然气(LNG)船中间轴又一次性通过美国ABS船级社检验,电站产品开发和风力发电技术改进取得突破,风电项目开始批量生产;ASME核证取证顺利实现;大水电工程项目进入主体建设阶段;大型锻件制造公司组建成立……
二重的跨越式发展吸引了国内主要媒体关注的目光。他们盛赞中国二重自主创新,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
人民日报2007年6月22日在头版刊登《中国二重攻克大型设备核心技术》的文章,高度肯定二重通过学习、吸收、再研发、再创新,逐渐缩短与国外同类设备的技术差距,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的显著成绩。
新华社发出通稿说,“中国二重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始终立足自力更生,吸收国外经验,坚持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崛起的坚强后盾。”
经济日报也在报道中称,“二重坚持将自主创新作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断跃上新台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多年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的‘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
时隔仅五个多月,12月13日,人民日报再次聚焦中国二重,刊发题为《中国二重“雄吾重装”》的文章。文章从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创造”走向国际市场等视角,深入剖析其中的奥秘:“装备中国,创造卓越”,二重集团用自主创新换来了企业的迅速发展。
的确,创新打造实力,实力赢得关注。12月15日, “中国二重大气魄永葆企业创新能力”的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以长达近3分钟的时间播发。中国二重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思路,探索符合重装企业特点的创新机制,推动企业实现从自行摸索,到具备自主创新、生产重大装备能力飞跃的经验和做法受到广泛好评。
……
二重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发展更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
水压机改扩建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操作、维修等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更是必不可少,否则,即使16000吨水压机制造成功了,也无法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2005年11月的一天,人力资源部的同志心急火燎地找到刘祥仁。原来,正在为一线职工进行水压机操作培训的刘祥仁即将退休,他们担心培训的事会不会半途而废?刘祥仁笑了:“放心,退休没关系,培训的课程我绝对不会耽误。”
对于挑选16000吨水压机未来的操作者,刘祥仁的做法出人意料: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他偏偏弃之不用,却要挑选那些在水压机操作上一张白纸的“小年轻”。有人不解,他解释说,老工人采用的是传统的操作模式,而 16000吨水压机在设计时瞄准的就是国际先进水平,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模式自然也要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
试车的顺利进行,让外国专家赞不绝口。看得出来,水压机车间的这支操作队伍在工作中称得上得心应手!
2007年8月,日本一家世界知名企业的总裁来二重访问,水压机车间是他此次关注的重点。在昂首挺立的16000吨水压机面前,这位总裁伫立良久,回头对身边一同参观的下属企业负责人说,看看,你们落后了吧?
会谈中,日本客人在连声赞誉的同时,抛出了一个在他们看来不可能被回绝的“绣球”。他们主动提出可以对二重转让曾对中国企业严格封锁的核电包括冷轧技术,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但条件是16000吨水压机必须也只能承揽这家企业的产品。二重领导班子明白,对方看中的是二重的实力,二重的明天。背靠这棵大树,今后的订单绝对不是问题。可这个机会,二重人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二重是中国的二重,第一职责当然要为国家做事,为国家出力,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安全。
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二重人越来越感叹班子当初决策的前瞻和正确。众多企业频频造访二重,表示希望与二重建立起长期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7年9月28日,中国二重与中广核、东方电气共同签订核电大型锻件国产化开发合作联合协议。连西门子、GE、三菱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也主动登门,请二重提出5到6年的供货计划,希望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二重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一个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井喷式的发展使中国二重呈现盎然的生机与活力,也使中国二重具备了解决“国家没有”难题的实力。更令二重人骄傲的是,实力的增强,使企业对国家贡献率近年来得到大幅提升。2006年,中国二重上缴国家利税 1.2亿元,是国务院国资委考核指标数的一倍;2007年,二重又完成利税5.6亿元,超过国务院国资委考核指标两倍。二重人的目标是:建设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受人尊敬的现代化大公司。
2007年国庆节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总经理石柯登上了前往北京参会的航班。
扛鼎,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天高云淡,二重团队将接受新的任务,迎接更大的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