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液压圈 门户 观点 查看内容

跟踪与同步——访液气密行业最年轻的院士杨华勇

2014-7-20 16:29| 发布者: 液压哥| 查看: 9921| 评论: 1|原作者: 张婷婷|来自: 液压气动与密封

简介:杨华勇简介: 杨华勇, 1961年出生,重庆人。 主要研究方向:电液元件和系统的创新研究、机电装备的电液智能与节能控制等。 1982年7月:获华中科技大学学士学位; 1988年3月:获英国巴斯大学博士学位; 2000年6月至今 ...


我们自己的信心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

十几年前看到这么大个庞然大物也怕,怀疑的人很多,当时有资深的业内人士跟我说:杨教授,我们中国人在机械方面几十万的装备做的好,但一过百万的比如加工中心就做不好,这个上千万的成套装备你想要做出来太难了,你真是挑了个硬骨头。

我们先去调研,2001年在广州等很多工地去看怎么用,2002年还到德国去看怎么制造,但没有地方看怎么设计,国内的盾构施工企业也不愿意把施工数据对我们开放。开始我们也都是消化国外的技术,后来发现他们产品也有很多问题,还有不少技术难题没有解决,并不是说国外的盾构就很完美,隧道施工也出过很多事,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新主意就可以去试或改。然后就在实验室里做,慢慢关键技术做出来了,也充分论证讨论,但真要拿去真刀实枪地去做时,还是压力山大,怕出事,隧道一出事,都是大事。

好在首台套用的特别好,这个是争了气,从分系统到整个系统都争了气。我们先是液压系统进去了,然后刀盘进去了,再后来控制系统进去了。但是要从头到尾自己做,合作方也怕的,我一直鼓励、支持他们,最后闯出来了。其实合作方顾虑很大,毕竟三、四千万成本的东西,他们也怕做出来没人买。

应该说盾构机的成功是产学研的典范,您觉得我们流体传动行业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中国产业升级到了现在这个点,高端的液压件是个瓶颈,主机行业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接下来5~10年,液压行业还有很多机会,大学能发挥些作用。等再过10年以后,很多技术都进到企业里去了,大学就要做一些前瞻性的事情,开发新的液压元件、新的部件,要做基础研究,这5~10年是帮助企业进入高端主机市场的一个时机。

有些企业不大相信大学能做出事来,尤其液压行业的中小企业,也找不到好的大学合作,现在大学也多,有些团队也确实说的多,做的少,而且大学能做的人也未必有精力去做一个小项目。国内现在是要素都有了,但是匹配不好。所以如果在主机设计开始就匹配好了,成功案例就会越来越多。现在很多主机企业也是产学研,大学都在参与。

液压行业包括力士乐等跨国企业,之所以在我国有这么大的市场占有率,就是因为系统的设计能力很强,他们在做首台套主机时就介入。我们这个行业真要发展,就要帮主机做新产品、做首台套,一旦系统技术用进去了,就把国内元件也带进去了,以后产业链就容易建立。现在大学慢慢掌握了一些主机技术,帮主机企业一起做研发,再回头来带动液压行业就相对要容易一点。

另外,主机用了国产件后,一旦有点故障、毛病,你要会帮他排除,要懂主机技术。不能说把阀、扔给他们就不管了,否则他们一有问题就只能换回国外的产品。其实不一定是液压件的问题,可能是使用的问题,所以得要一直跟进,跟进到问题毛病找到,销量才能上来,要有盯住主机不放的精神。

企业想要高校发挥好作用,就必须要找好的团队,相互要信任,合作要稳定,产学研在我们液压行业经常有很多不稳定。比如同一家做泵的企业找几家大学合作,配油盘跟一家大学合作改一下,降噪声又找另一家,这样不可能稳定。两方都要稳定,而且长期目标要明确,要有足够的耐心,基础件行业得要慢慢做,急不来的,所以这还要有一个过程。另外,液压企业要放量也要一个过程,批量放出来,效益好了,做新技术、做系统设计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技术需求会更大,跟大学合作的机会会更多。实际上很多企业老总都看到这一点了,但他们没有这么大的实力来做。

+10

已有 10 人喜欢这篇文章

已有1人参与

会员评论

  • 引用 lcg750 2015-1-4 17:43
    说的非常实在,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