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质量是如何炼成的? 在当今世界,“德国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制造品牌。只要一提起“德国制造”,世人就会自然联想起自己看到或使用过的德国产品,大到火车、桥梁、建筑,小到帐篷、钟表、厨具,甚至水龙头,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耐用、精致、安全、可靠等等。“德国制造”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现代工业的“标杆”。 在欧洲,德国是现代化相对较晚的一个国家,自然资源也比较匮乏,但却能在一百多年时间里,崛起为世界强国,靠的就是高质量的“德国制造”。这也是该国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并重新强大的“密码”,也是为何能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主要答案。德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从事制造业,它们多专注于一种或一类产品,表面看,生产比较单一,但它把产品的品质都做到了极致,即便是很普通的刀子和水龙头等日常普通用品,德国人也要做到最好。 质量促使“德国制造”重生和崛起 然而,回眸历史可知,“德国制造”的声誉并非是上天的特别眷顾和恩赐,而是德意志民族“知耻而后勇”,靠创新、靠质量、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百废待兴,而此时的世界市场,又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后来者”很难进入。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德国人,开始仿造英、法、美等先进国家产品,以低价冲击市场,包括后来鼎鼎大名的克虏伯也是如此。英国对德国人这种偷窃专利、“山寨”仿造、伪造等行为成风恨之入骨,形容其“厚颜无耻”。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商品博览会上,价格督查、机械制造专家若洛克斯对参展的德国商品作出“价廉而质劣”的评价,并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这对德国产品和德国制造打击很大。为惩罚德国商人的不法行为,保护本国商品利益,英国也开始采取具体行动,最直接点燃的导火索是这样的。那一时期,有一个叫谢菲尔德的英国公司,其制造的剪刀和其他刀具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因这种刀剪均由铸钢打造,因此特别锋利并经久耐用,当然,价格不菲。为谋图私利,德国索林根市的刀剪生产商就假冒这个品牌,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打上“谢菲尔德”或“谢菲尔德制造”的质检印章而出口到国外。由于模仿产品是用铸铁打制,虽然看起来与谢菲尔德的刀剪别无二致,但锋利与坚硬度都无法与英货相提并论,使用寿命也差得很远。假货流入市场,给谢菲尔德品牌造成很大负面影响。这一丑闻曝光后,英国人对德商的卑劣行径忍无可忍,英国企业家们掀起了抵制德货的运动。迫于民众的压力,英国议会于1887年4月23日通过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进口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即德国制造”字样。英国企业家希望以此吓退消费者,转而购买英货。
英国对德国产品的抵制和惩罚,以及如上所述的若洛克斯的权威评价,极大的刺激了德国人,引起整个国家和民族对此的彻底自省和反思。他们认识到,若洛克斯教授当年曾经给德国企业“用质量去竞争”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绝大多数德国企业基本上都是遵循若洛克斯的这一教诲,对自己的产品严把质量关,处处、事事、时时重视质量,从细节上关注质量,设计上又勇于创新,技术上不断进步,再加上德国工人的格外吃苦耐劳和严谨认真,至19世纪末期,德国多数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基本上摆脱了“价廉而质劣”的名声。就连过去曾经对“德国制造”十分反感的英国人也开始认识到,许多德国商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并且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质量上乘,甚至超过了英国货。就这样,德国人靠着专注与执着,久而久之,“质量可靠,经久耐用、做工精细、供货及时、服务周到”这一德国产品的鲜明特征,彻底扭转了“德国制造”在世人心目中的负面印象。 上面曾提及的、当年被英国人称之为“最卑鄙的工业间谍”的克虏伯,从英国返回德国埃森的工厂后,奋发图强,严格企业管理和经营。到19世纪后期,其工厂已具很大规模,员工逾万。克虏伯在生产经营中,特别注意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后来他又多次赴英考察,不仅为公司引进技术,而且还学习英国一整套企业管理方法。克虏伯还特别认识到,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首先提高生产者的素质。他在提高和改善工人福利和生活条件的同时,严格工厂管理,例如,规定谁若迟到五分钟上班,就会被扣除一个小时的工资,而这笔钱则被存入企业的疾病保险基金里。如此以来,克虏伯的企业很快得到发展壮大,产品线不断扩展,质量也不断提高,公司效益节节提升。就这样,克虏伯的名字在世界市场上不断传扬,慢慢地,当人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就马上联想到克虏伯质量过硬的产品。例如,克虏伯的军工产品无论是技术还是质量,都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德国皇帝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首脑,都成了他的座上宾和重要客户,就连远在东方的大清帝国,也曾订购过克虏伯大炮。 在汽车制造方面,德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已全面超越英国。“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公认质量最好的汽车是英国的劳斯莱斯、捷豹等品牌,但后来,皆被诸如“奔驰”、“宝马”、“保时捷”等这些风靡全球的名牌所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