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液压圈 门户 观点 查看内容

科研误国,工程兴邦

2014-2-8 13:19| 发布者: 液压哥| 查看: 2343| 评论: 0|原作者: 刘洋|来自: 科学网

简介:  1、引子   标题的观点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放在当下的中国可能说的过去,放在其他任何时间或者地点,都可能是错误的。题目要表达的意思是:目前中国唯论文导向的科研,可能对国家科技实力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

  1、引子

  标题的观点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放在当下的中国可能说的过去,放在其他任何时间或者地点,都可能是错误的。题目要表达的意思是:目前中国唯论文导向的科研,可能对国家科技实力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或者说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智力资源;而学者们缺乏的是敢于做出或者愿意做出自己作品的能力和意愿,这才是实实在在推动社会前行的源动力——空谈的论文太多,而实际的工程技术作品太少。

  当然,不是说理论研究不重要,而是现阶段我们可能更缺偏工程的实干。

  2、缘起

  想到这个标题,源于两段高质量的留言:

  [16]TajinKuo 2012-12-4 06:26

  Ta-jin Kuo 您似乎忘了Dr. Robert Goddard的根本性贡献. 他的超前观瞻和卷起袖子的实干能力, 早已为von Karman和Frank Malina所注重並主动要求取得实验数据. 美国航空及航天局特地在华盛顿建立了以他命名的航天勘测中心, 与JPL並列. 请看下列网页资料. Goddard的"短板", 在于他坚持以单干户的取向, 来贯彻火箭导弹这一复杂的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的作业任务, 並严拒同业间的实验经验数据交流. 这一"短板", 使他后期的火箭实验, 性能上迟滞不前; 他前期奋勇当先的气概, 遂为后起之秀JPL所攫持, 一逝而不复还.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诗.大雅.荡>, 以次"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古人的睿智心得, 有时侯也不妨把玩把玩.

  (我在写JPL史, 希望会对最高层的主角作一些管理决策的观察)

  http://www.nasa.gov/centers/goddard/50th/gsfc_center_directors.html

  请容我再做一项观察. von Braun和 Henry "Hap" Arnold将军(JPL的军代表)的领导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von Braun的的确确是系统的大才, 然而, 就我从航空航天界成长看来, 却从来没有见过他的一篇专著让我学习, 他的德国来的下属却有(如静电推进). 大凡军代表的领导方式, 如张爱萍将军, L R Groves将军(Manhatten作业的军代表), 都是自上而下式的. 这种领导方式, 思维方式, 和自下而上的方式比较, 很有一些差别, 能够融会贯通, 真难得, 最好.

  什么是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 领导方式呢? 杨振宁先生谈到他为E Fermi代课时, 仔细看了Fermi的归档笔记, 深深的体会到, 做物理的学问, 就像盖房子一样, 砖要一块一块的砌, 楼要一层一层的加, 规规矩矩, 等闲舛乱不得 ..... 这就是物理! 程代展先生在他自传#18中说学好了多门基础课, 算不上什么, 真正的要点, 在于综合素质. 程先生就敬佩他的Washington U的同学有这份功底. 但从自上而下观之, 不妨称之为观略素质, 全局素质, 系统素质, 军代表, von Braun所特具的, 就是这种素质.

  我们科技思想界的通病, 就在于开口只讲好话, 论作业, 光辉灿烂; 讲学派, 花团锦簇; 谈个人, 博学通晓; 就是从来不揭"短板"! 大家都和和气气, 哪谈什么一流境界? 我们少了什么? 我们就是少了嫉短如仇的Wolfgang Pauli!

  就美国的国家大业观之, 军代表"Hap" Arnold与von Karman堪称绝配; L R Groves与 Robert Oppenheimer也差堪比拟. 然而, 冷眼观之, 就是这么一对绝配, 为什么在喷射推进作业中只专注于火箭技术, 却漏掉了呼吸式喷射推进技术呢? 为什么要等到Arnold去了伦敦, 实际上看到了Whittle的实验台成功运转才猛然一惊, 急急忙忙的赶回来"补锅"呢, 况且"补锅"又不在Caltech补? ----- 记得Princeton Series中 Lancaster有一篇文章谈到此事, 以后再说罢.

  3、观点

  这两段留言的信息量很大,对我来说,要充分的消化还需要做做功课。但我重点关注了其中的两个相关问题:

  科技人才问题。在Ta-jin Kuo老师心中,似乎更看重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Goddard)和冯卡门(Von Karman),但我更看重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我们观点差异的根源也许在于,罗伯特·戈达德和冯卡门一个属于火箭的先驱,一个属于理论上的完美缔造者;而冯布劳恩则只是领导搞出了V2以及后来的发射卫星、登月,甚至没有一本专著。

  科技人事问题。比如领导方式,人才选拔,以及国内学术界乱象,缺什么……之类的话题。这些话题中我大多不懂,但对于国内科技界目前缺鲶鱼刺头泡利,还是缺敢于实干工程的科学家,和Ta-jin Kuo老师有所分歧。

  慢慢说起来比较麻烦,就直接把对留言的回复,稍微整理下贴在下面。

  4、为什么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Goddard)不及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

  Robert Goddard和布劳恩的老师Hermann Julius Oberth差不多,属于先驱式的人物,有前瞻的眼光,但缺乏实战的能力与高度,或者说条件。

  火箭的工程性很强,只有布劳恩,科罗廖夫以及钱学森他们这种,有才能,同时有巨大的舞台,才可能达到巅峰。所以我称他们为一代【宗师】,是集大成者,走出了历史性的那几步。

  罗伯特.戈达德算是先驱,但搞火箭完全是小打小闹;再看看布劳恩玩的V2等火箭,那都是国家级的大工程,技术积累相当扎实,抓来立马出导弹的。Robert Goddard的小打小闹,可以算是兴趣爱好甚至科学研究;但远不够V2的水平和级别,给他机会都未必能成,可惜也英年早逝。

  同时和V系列火箭的浩大工程以及各种系统性数据、试验、积累相比,Robert Goddard的火箭太太单薄了。

  5、【工程】面前,【科研】的幼稚和理想主义

  恕晚辈直言,布劳恩搞成功了这种浩大工程,还介意他有没有留下专著,是很可笑的事情,也是很可怕的事情:书生气太重;如果您的JPL史真的能被高层看到的话,很可能误导了科技的大方向。

  下面容我细说几句,

  从您的留言可以看出,您似乎看重的科学性、以及所谓管理上理论的完美,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工程成果——这就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如果您去工厂一线干几年的话,很可能会改观下这种理想主义。

  我很不愿分开谈工程和科学,但国人总是习惯搞科学的看不起搞工程的,很诡异。工程和科学有不同的地方,很多工程首先需要的根本就是【经验参数】,就是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反复试验得到的合适结果——这些【经验参数】的机理,后世的人,或者其他人可能研究分析出来;也就是所谓的专著类的东西——但工程的当时,经常是不可能写出点什么的,【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写,或者不能写】。比如金属切削的泰勒,切削试验耗费了80多万吨钢材,搞出一些管用的曲线,后世人当作理论来展开研究。

  至于【宗师】,如果不是因为和布劳恩以及钱学森的关系,我都不打算列出冯卡门的——他太学院派了——您看如今的空气动力理论已经传满全球,但发射火箭的还就那么几个国家;为什么?

  6、国内学界更缺什么?

  至于国内的学界的低迷,缺乏泡利这种刺头鲶鱼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可能是缺乏布劳恩这种能玩出大手笔实际工程的人;太缺了,纵观科学网的工科老师,敢展示自己作品的,真没有几位,但庆幸的是可能会越来越多。

  7、结束语

  关于科研导向的问题,我们个人不大可能很快的左右,也没多少选择;但关于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心态与行动的问题,个人则是可以马上改变,或者选择的。

  虽然大环境不够乐观,但还是能看到一些实干家们出现,也算是希望。比如科学网有小飞机、私人试验基地、自组装机器人等等,我觉得都是希望。

  就粗略的整理到此吧,个人观点,欢迎拍砖交流。

+5

已有 5 人喜欢这篇文章

已有0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