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压铸机史
本帖最后由 十年误国 于 2015-12-24 08:21 编辑到了金属型铸造,由于模具是金属的,就可以往模具里施高压,提升铸件强度,什么高压导致的晶体滑移,晶颗细化。但往模具里施高压,主要动机并非是为铸件强度,而是为了工效。铸一个零件用时最长的是凝固时间,为了缩短凝固时间,就往模具表面喷水,以加大模具与铸件的温差。由于模具和铸件之间温差大,所以要快速充填,否则在充填过程中,铸件会提前凝固。又由于充填过快,造成模具里的气排不掉,便要压缩铸件里的气孔体积,又需高压。
百分之二秒左右充满模腔,活塞打到头时,模具里的熔液压强100MP左右。机器的压力也就十几MP,用的是增压原理,两级增压,活塞杆捣到模具里,活塞杆与活塞有面积差,这是一级增压,另外还有个增压缸,在主缸打到头时开启,把主缸压力升至30MP以上,这又是一级增压。
拿掉增压缸,只用一级增压行不行,会导致模具内的压强不足,如果加大缸,这样虽然模腔压强不受影响,但会影响缸速。缸是储能器驱的,如果加大缸还会导致功耗大,储能器要多放两三倍的油。如果加大储能器插装阀,只要开口量够大,不管缸多大,速度都能补上去,关键阀大则打开慢,则活塞加速度不行,压铸机活塞行程短,需在短行程内把速度加上去。如果拿掉增压缸,还会导致调压影响到调速,一调储能器压力,速度就会跟着变。而如果是双缸,主缸负责速度,增压缸负责压力,则压力速度互不影响。
所以如果拿掉增压缸,加大主缸,影响:第一,功耗大;第二,加速慢;第三,速度与压力不可独立调节。拿掉增压缸还有第四个缺点,就没了建压时间参数,所谓建压时间,指主缸打到头后,储能器压力与增压力的时间间隔,主缸打到头后,储能器压力会马上升起,但得等到增压缸启动后,才能升起增压力,这两个压力的时间间隔即为建压时间。为何调建压时间,因为主缸打到头后,会伴随很大的冲击,如果此时启动增压缸,会导致增压力与冲击力叠加,模具会喷铝。主缸打到头后,等个百分之六七秒再启动增压缸,等冲击力消散一点了,铸件表面凝固一点了,再启动增压,就不易喷铝。如果是单缸,大缸,一下打到头,增压力与冲击力完全叠加,则建压时间为零,会喷铝。
除了两级增压,还有三级压射,用系统油驱活塞,称为慢压射,接着用储能器驱缸,称为快压射,活塞打到头,启动增压缸,称为增压,是谓三级压射。慢速充填为了排气,对慢速行程的设定很重要,慢速行程长则意味着铸件内气孔少,但慢速行程长,则意味着快速行程变短,又会影响加速性能,导致工件光洁度差。
以上就是压铸及压铸机的基本原理。
不止一个健在的老家伙,自称设计了中国第一台压铸机,我想是这样,以前只有上海压铸机厂,60年才开始做压铸机,吨位还不全,烂国企时代,有些厂家买不到大点的压铸机,或根本就不知道上海机厂(那时的资讯也不行),只好自制,合模部分无非是一台卧式液压机,还不是他设计的,他不过是设计了一个缸,用来把铝水冲击进模具,于是自认为设计了中国第一台压铸机。可能连增压缸都没有,也照样打产品。
中国最早弄压铸机的,还不是上海压铸机厂,应该是济南铸锻所,这些国企的图纸,包括上海厂,最初都是从济南所买的。曲臂机可能也是济南所最先弄出来的,以前都是大液压机。到了七八十年代,计有苏州铸造机械厂,承德铸造机械厂,南通的什么厂,北京锻压机床厂,衮矿机修厂,干过压铸机,但都昙花一现,没有坚持下来。
坚持下来的只有四家:上海,灌南,阜新,蚌埠隆华,号称四大烂国企。其中以蚌埠最晚,技术最不做为,但市场份额却最大。蚌埠隆华86年才涉足压铸机制造,之前叫蚌埠水泵厂,但由于其在四大隆国企里规模最大(三千人,在职和退休职工各占一半),为了生存,拼命抓销售,所以以蚌埠隆华市场份额最大,彼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压铸机厂。
所以,所谓技术,只要不是重大创新,对市场影响不大,你烂一点也好,强一点也罢,顶不住销售人员在土老板面前两句话一忽悠,客户皆是机盲。再则隆华虽烂,那三家也强不到哪去,难兄难弟罢了,上海机售价略高。但技术还是重要的,纵然技术不能加大市场份额,也可以降成本,开发新产品,四大烂国企的三家如今已破产,重大原因就是技术不做为,既不能降成本,也不会开发新产品。如果当时隆华做注塑机,哪还有后来的海天,如果当时上海做了工程机械,哪还有后来的三一重工?那个几八挖掘机,你说有什么,无非做几个缸,几个臂,发动机买的,车轮子买的。隆华也做过消防车,不就是那样干嘛,车又不用自已造,挖掘机比压铸机简单,不过是市场大,装逼罢了。三一连挖掘机都做不好,主打产品是泵车,那个更简单。
实际上当时,通过技术是能扩大压铸机市场的,因为除了重大技术创新外,还有外观。老式压铸机的外观被济南所设计得差劲,截止阀自制的,手柄都是六内角代替的,最大的问题是零件分体,冗余件多,比如储能器是放机座上的,力劲后来就抄国外,把储能器架到后缸盖上,省个大滑管,外观大好,成了行业龙头,上市公司,自称力劲科技,他有什么科技,就那一招:抬储能器。
八九十年代的情况就是,四大烂国企统治市场,以灌南和蚌埠最差劲,毛都不改,上海和阜新能瞎改两下,但皆不得要领,多半改动,还不如不改。最起码的,简化,减少冗余件,零件合体,减少衔接件,美化外观,都搞不了。最差劲的是,国外有同行,国内有力劲,哪怕你抄力劲,抄都不愿抄,除了能力低下,烂国企更大的问题是惰性。隆华与灌南都有十几个老画图工,一生没改过一颗镙丝的人占多数,极度不做为,比政府严重多了。烂国企的画图工,老家伙,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滥竽充数,但能蒙蒙广大愚民,不懂行的,厂内厂外的,多数人还把他们看得很高。
如果一家企业的产品差,我们会骂它的工程师:设计得什么玩意。但四大烂国企差劲到什么程度,你骂不到他,因为它的工程师,从没搞过设计,图纸是从济南所买的,不但没搞过设计,以后机器暴露出了再多的缺点,也从不改进。而济南所的设计也是相当有才的——
比如白机,管子进缸的前腔,来个软管连硬管,也就罢了,为了给软管和硬管的法兰,搞个固定平面,还在缸屁股上弄了个大方钢——这个好改吧,能降成本吧,但无论是隆华和灌南,到死都不改,毛都不改的,所以隆华和灌南的零件都通用。那么绿机呢,就是大修作坊在修这台机时,嫌那套东西麻烦,扔了,在后缸盖上弄个管卡拉倒——
烂国企的老家伙,就是既搞不了设计,又搞不了改进,还不愿去抄袭,甚至改大改小,,丰富一下型号,都做不来,因为隆华没人会设计曲臂。甚至测绘的本事都没有。那就是一帮死人,懒得屁眼掏蛆,一生混吃等死。
现在唯一没破产的是灌南,并不是因为它比隆华强,可能因为隆华的人比它多,工资负担更重。一说隆华为什么破产,这帮傻逼都会说工资负担重,那你怎么看了,为什么闲人多,因为你不搞多元化,三千人就吃压铸机这个小市场,当时如果上注塑机,人还不够用呢。为什么不搞多元化,就是因为技术不做为。
八九十年代,民企老板,很少能做机床,多做做服装什么的,机床对他们来说还是高端,所以当时只要你做略高端一点的产品,都不愁卖,主要还是技术原因,烂国企的画图工搞不了多元化,哪怕买图纸,都不干,图纸卖回来还要消化一下,至少要搞清原理吧,不干。他们卖图纸还差不多,隆华的烂图纸,就被隆华当时的总工,偷卖到顺德华大等地方。
中国五六十年代培养的那批大学生,那叫什么玩意,僵尸。是一帮智商和情商都甚低的玩意。
在四大烂国企里,上海最强。因为上海能瞎改两下(皆不得要领),甚至上海很早,就想把储能器,由机座抬台后缸盖上,十余年间,抬了四次,皆失败——
最初如上图那样,外观改进有限,怎么反储能器干到缸侧面去了。然后接着改——
气瓶放得又不象样 上图不光是气瓶位置,关键缸弄得四段分体,四段分体不但外观不行,而且衔接件多,还乱拉管路,管子都可以从阀内部走的,都给干到外部去了,老家伙设计不好阀板。那接着改——
上图算是把气瓶位置改进了一点,这是老上海的第三次革命,再接着改——
终于弄得,缸的分体感不是这么强了,但外观还是不及力劲。那就第五次革命?对不起,没机会了,破产了。
就这点东西,十余年间——而且外边不论是进口机,还是力劲机,你抄就是了,纵然不愿抄,借鉴一下?几天搞定的事,不就是一点不涉及原理的外观嘛,十余年没搞定,这就是烂国企,还是烂国企里水平较高的。
就老上海最后一次,最接近力劲外观的,也不及力劲机——
而力劲算什么玩意,有什么核心的技术?力劲核心的东西都在外部,就这点外观上的玩意,但烂国企里最厉害的精英,历时十余年,都搞不定这点外观,真是没文化,智商很低。
页:
[1]